东北曾经的工业有多辉煌?为何如今却不行了呢?
东北曾经的工业有多辉煌?为何如今却不行了呢?
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指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呼伦贝尔市、兴安盟、通辽市、赤峰市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。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重点:做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,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。
一是完善体制机制,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形成与市场充分对接、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。
二是推进结构调整,下大力气改变传统产品占多数、“原创”、“早期”品牌产品占多数的单一产品结构。第三,鼓励创新创业,把创新作为东北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,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**。第四,保障和改善民生,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**,让**有更多获得感。东北地方*委**要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打赢全面振兴这场攻坚战。
温馨提示:以上信息仅供参考。响应时间:2022年2月8日。最新业务变动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告为准。
东北原本非常的发达,为什么这几年经济一蹶不振?
首先,东北发展的资金逐渐被其他地区分散,一些历史原因也注定了东北的衰落。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发展和铁路建设首先依赖外资注入。
比如日本早期修建的满洲里铁路。
另外,苏联在中国东北投资建设是因为当时的地理位置。然而,随着我们**经济控制能力的增强。还有就是中国对各地的管理权限逐渐放开的原因,导致其他**对东北投资的信心逐渐下降,进一步减少了流向东北工业建设和资源能源开发的资金。此外,当年的东北铁路建设和经济发展,靠的是著名地方军阀、日本、苏联等近在咫尺的**的支持。
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,中国逐渐摆脱了这些因素。也使得东北逐渐失去发展的动力和资金。其次,东北技术研究人员外流导致东北缺乏核心竞争力。
东北逐渐衰落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口的大量外流。因为东北位于中国的北方,冬天寒冷而漫长。导致很多南方的科技人才在东北很难适应。
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量东北人才,面对南方优厚的待遇和有利的气候条件,逐渐选择到南方发展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东北地区大量的技能型人才。而这些技术人才恰恰是东北发展的核心动力。
现在不仅技术人才流失,而且大量居民南迁,导致整个北方的消费和产业发展缺乏明显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。最后,由于东北地区长期实行**经济体制,很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产业被遏制在中间。民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,东北一直是我国的排头兵。然而,由于长期受**经济体制的制约,东北地区的工业体系逐渐落后于其他地区。
另一方面,由于**经济的原因,东北整个体制变得僵硬,很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得不到快速发展,不能快速融入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,造成两种体制的差异,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这个阶段。在漫长的等待转型期,其他地区开始快速发展,使得东北地区逐渐落后。
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?
(9502.163.co
2016年**统计局数据显示,除直辖市外,辽宁城镇化率仅次于广东,黑龙江、吉林均在全国前十。在**城市,只能出售国有资产,却没有增量生产的能力。
4.自然资源枯竭了。
东北地区曾经丰富的煤、铁、石油、森林等自然资源,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和开采,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几近枯竭。
扩展信息:
20世纪90年代以来,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。鉴于此,**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。
东北的问题,远不只是人性或者制度的问题。
也许东北的地理和历史留下的长期影响才是东北逐渐下沉的原因。
但东北亚十字路口在中国东北的位置不变,与周边**的合作仍然可行;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源基础仍然很高,足以支持合理的转型。
东北肥沃的土地和工业基础依然强大,足以有效转化资源。
止住跌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可能。
关键是如何找到正确的投资方向,目的是发展产业,而不是用钱填无底洞。或许,当东北的资源、人口、资本达到一个平衡点时,人们会发现,东北的活力又重现了。
统计局:东北地区人口十年减少1101万人,东北城市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?
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束,有关统计
据也慢慢出来了。根据这次统计,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十四亿,在这次普查中,还有一个现象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,那就是东北地区的人口在十年的时间里,已经减少了一千多万人。
这一千多万人分别流失到了全国的其他城市里,造成了东北地区常住人口下降了很多。
东北地区的人口特点一是总人口仍然较多,但存在负增长,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,接近1亿,规模还是比较大的,但是比十年前少了1101万;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106.3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在正常范围内;第三,老龄化程度深,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6.39%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.26个百分点;四是人才储备丰富,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16.75%,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.16年。
东北地区大多是老旧产业造成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的原因有很多。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开发比较早的地区之一,当地有很多石油化工、钢铁制造等旧的工业,而这些老旧产业这么多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和改进,造成了竞争力下降,企业发展困难的同时,就业机会也慢慢减少。因此很多东北人就找寻国内其他发展较快的地区来就业。
这些现象最后就导致了东北地区流失了很多人才,如今的东北很多城市大多只有老年人,年轻人非常少,而且很多东北地区的工资水平都非常低,房价更是全国倒数。而且东北的气候环境在冬季的时候非常寒冷,即便是东北的常住人口,很多人也往往会在最冷的时候前往南方温暖的地方过冬。
东北人口10年减少1101万人,东北流失的人口都去哪了?
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,东北三省的人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流失现象,根据人口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表示,大多数的东北人口都去往了首都上海以及广东和广西4个地区。
在流失的人口中,大约有1/5左右的人前往首都发展。
其中黑龙江户口的人数占到了总体人数的大约6%左右,吉林省的户口人数占到了总体的大约3%左右,辽宁省户口的人数占到了总体比例的大约3%左右,按照东北人口的现状以及流失人口的数量来计算,在首都的东北人口大约会有150万到200万之间。
之所以很多人选择在首都发展,是因为首都是一线城市,并且离东北三省的距离较近,回家也比较方便。
还有一部分人去了深圳,广州或者上海。上海相较于首都的距离较远,但由于是一线城市,有很多的人才吸引政策,也是东北流失人口的主要去向之一在上海的东北人口大约有100万左右。剩下的一部分人便去了深圳和广州,由于东北的天气比较寒冷,并且时间非常漫长,导致了很多东北人不愿意再忍受天气的寒冷,便转向了南方发展,而深圳和广州就成为了东北流失人口的首选。
大约有50万到80万左右的东北人口聚集在了深圳和广州,其他的一少部分去往了广西的北海。
北海作为一个沿海城市,也是东北人去的主要城市之一,但人数较少,大约有30万到50万左右的东北人选择以北海作为自己的宜居城市再次发展,一方面气温比较适宜,另一方面沿海城市的空气和环境质量都非常好。
无论去往哪个城市,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发展空间以及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。
东北三省要做的是尽快发展自己的经济来吸引更多的人才。
东北经济应该如何发展?还有出路吗?
第一,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。东北地区幅员辽阔、土地肥沃、森林覆盖率高、农林牧渔和矿产资源丰富,生态环境较好,且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(如木材、石油)的***接壤,因此具有发展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的天然优势,如农产品加工和制造、中药、木材加工和家具、旅游休闲健康等服务业。
目前这些产业在东北都有一定的基础,主要问题是产业链短、加工度或开发度比较低,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。
第二,劳动密集型产业。尽管东北由于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,错失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速增长的机遇,但并不意味着东北就要回过头去再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课。东北虽然也出现了以辽源袜业集群为代表的轻纺工业基地,但整体上来看,东北并不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条件。东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来看并不低,要高于许多中西部省份。
东北三省总人口合计1.09亿,其中农村人口4231万,农村人口规模大致相当于山东、四川,低于河南,但东北地区土地肥沃、人均耕地多,农民外出打工的动力不强。而且现在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:随着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,纺织服装行业正加快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**转移,将纺织服装行业的加工环节保留在国内面临着很大的挑战。因此,重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就是一错再错。
第三,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(重工业)。经过近百年的发展,东北已经形成以机械装备、汽车、石油化工等产业为代表的重工业部门,不但具有技术实力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、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,而且积累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。《吉林报告》中的数据表明,2015年吉林省装备制造、汽车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对标省份中(浙江、江苏、广东、上海、重庆)明显处于中等偏上水平。
例如,吉林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58.8万元/人,仅低于广东(336.6万元/人),分别是浙江、江苏和上海的2.3倍、1.5倍和1.4倍。东北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不缺乏技术和人才,但是缺少市场意识,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。比如,东北虽然有一重、哈电这样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的企业,在解决**重大战略性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却曲高和寡,开发的产品市场接受程度低、竞争力差。
因此,对于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,根本上是要通过深化国企改革,增强企业的市场意识。同时,鼓励在这些领域大众创业和吸引外部投资,形成一批更具活力的民营企业。第四,战略性新兴产业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。
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,由于后发**在新技术领域与发达**的水平比较接近、而且没有沉淀投资的锁定,每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是后发**实现“弯道超车”的契机。对一个**如此,对一个地区同样如此。一个**或地区可以集中力量,在某个(或某几个)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、确立技术标准、建立产业生态。对于东北而言,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条路径。
一是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,例如原有的石化化工、冶金等产业可以延伸产业链,为新兴产业提供所需的新型原材料、元器件;汽车、装备等产业可以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、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。二是培育新兴技术并使其成长为未来的支柱产业。这方面贵阳做出了很好的示范——贵阳除了气温低、电价低的优势,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、技术、产业基础并不好,但通过率先布局大数据产业,快速成为国内大数据产业的主要聚集地之一。同样,东北三省也可以选择具有某些方面优势(不是全面优势)的新兴产业加以率先布局,抢占产业发展先机。